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8,五月激情综合网,国产视频黄,蜜桃视频成a人v在线,中文字幕伊人,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首 頁 廣福史話 廣福軼話 佛教新聞 佛教知識  法訊  勝景導覽 佛教影音 結緣廣福
相關新聞
第五章 佛教的世界觀

第五章 佛教的世界觀

 一、世界問題的意義
  本文在三、四兩章里,介紹過佛教的起源,和輸入我國弘布的情形,接著再要介紹的,是我們為什么要研究佛學——釋迦牟尼佛所造的學說,也就是佛法——佛說的法。和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
  釋迦世尊住世時,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其究竟的意義乃在于破除我、法二執。我執是主觀的我,法執是客觀的宇宙。換言之,佛法的內容無非是剖釋人生--我,宇宙--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的真相的法則。我們生而為人,怎能對我們自己,和我們所處的環境一無所知?我們要認識自己,認識環境,就不能不研究佛法。至于學佛的目的,說來也很簡單,那就是我們在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之后,即不再為自己和環境所困惑煩惱,因而“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我們自己得到解脫和自由。
  其實所謂佛法——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本來就是宇宙自然的法則。這“法”是宇宙所本有,非釋迦牟尼佛“創造”或“制定”,佛常說:“法爾如是”,意思是他說的法,在自然法則上本來就是如此,但這法是釋迦牟尼佛以他至高無上的智慧所發現。佛發現了人生宇宙奧秘,因而解脫成了“覺者”,佛不因此獨善其身,更發愿把這奧秘向眾生宣說,希望眾生依他所說的教法學習修持,也洞瞭這樣奧秘,也成為覺者,這就是世尊說法的本懷。
  說到宇宙人生的奧秘,就有許多使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比如說,宇宙由何而生,依何而立?它在時間上究竟有多久,在空間上究竟有多大?宇宙繁雜萬端的事事物物,究竟有沒有一個規律,或是一個主宰?再比如說,人生由何而來,往何而去?生命的價值何在,意義又何在?千古以來,多少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都在探索,但都沒有找到圓滿的答案。千古以來,能夠把這些問題圓滿解決的,只有佛教。這里在未談及佛教的世界觀以前,我們先看哲學上對宇宙人生作何解釋。
  佛教所謂世界,就是普通所稱的宇宙。淮南子云:“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佛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名世,東南西北上下四維名界。”這二者,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因此,佛教的世界觀,也就是普通所稱的宇宙觀。
  所謂宇宙觀,是人類對于宇宙的構成與變遷,及人類在宇宙間所處地位的一種看法或見解,歷來東西方學者,對于此一問題,百說雜陳,理論甚多,唯心唯物,各有所見。茲略述數家,以見一斑。
  一、唯物論:唯物論者的宇宙觀,肯定宇宙間最基本的東西,只是物質,除去物質,則無所謂世界。進而言之,人亦為物質。該派學者以為,人若去了心臟或大腦,即不能思想,因此認為思想必倚存于物質之身體,則無所疑。故當人之死后,肉體死亡,精神亦隨之消滅。故而不承認宇宙間有所謂精神的存在。該派學者更進一步認為宇宙間任何一種活動,都是由于物質的活動。所謂因果、條理、時間、空間等等,亦不外若干物理的特性,人們不能憑空造出一條物理學定律。就此而言,可見自然之原理,不倚存于人,而系獨立自存者。
  該派學者以為,人之有感覺,亦如物之有重量及延展性等。感覺增到比較復雜的程度,即產生觀念。觀念復雜后始有反省,雖由此反省可見人有心靈,然此心靈,謂為物質所產生,亦未嘗不可。因此,唯物論者證明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有三種論據,一、精神為物質的屬性。二、精神為物質的結果。三、精神為物質之一。
  二、唯心論:唯心論亦稱觀念論。此派學者,以精神為宇宙的根本,宇宙任何事物莫不自精神而來。此種精神作用,在人以觀念表現之;在物以力表現之。人之有觀念亦如物之有力。人類之能了解宇宙,亦因持其最實在的觀念。精神既有如此的意義,所以宇宙根本是合理的發展的。有物就有精神,此精神為物體得以存在的原因,其自身各具有條理性。我們宇宙一切,亦因各有精神,各有條理,故能相持得以協調,毫無混亂。  
  三、心物二元論:此派學者主張,宇宙根本上是有心物二重相異的性質。心與物在宇宙內各有其不相涉的二特性,心與物根本不能合并或附屬,其本身上即為實體,所以這一派學者的看法,常由心物關系一變而為身心關系,他們將思想與物質視為各循不同過程,身體與物質只是結合,并未并合。  
  四、多元論:此與一元論相反,認為宇宙構成要素,不是一個,而是多個。因為宇宙萬象的本體是多個,宇宙間才有許多不同的現象。此不同的現象由于不同的根源,并非所有現象均由某一根源所演變。
  以上就宇宙本體的性質言,有唯物、唯心、二元、多元不等。至于宇宙本體的生成,亦有機械論、目的論、調和派、超越派諸種說法。然以上學說,各有其缺點,我人不敢完全茍同。宇宙本體的性質,若說是唯物,則生命的創造,精神的作用,能力的轉變,用物質解釋是不夠的。若說唯心,但物的存在亦系事實,精神是不能創造物質的。二元論者謂心物各有不相涉的特性,但精神不能離開肉體而獨立活動,多元論者認為宇宙要素是多非一,則對宇宙根本統一性相矛盾。至于解釋宇宙生成演變的機械論、目的論、調和派、超越派,亦各有其長短,不能給予我們一個圓滿的解答。  
  此外,尚有宗教家說的神創造世界,創造日月眾星,造男女,造萬物。這種說法當作神話看則可,當作宇宙人生的真理看則不可。那么,宇宙人生的真理在佛法上到底如何解釋呢?我們先看佛經上講的“五蘊世間”。
  二、五蘊世間
  一般所稱的世界或宇宙,無非是指時間上和空間上一切生滅變異現象的總和而言。在佛法上說,這些生滅變異的現象,皆受因緣的支配,所謂“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但宇宙萬有因緣生滅的根本,則由“識”與“名色”而來。也就是說,由“主觀的能認識的識體”,與“客觀的所認識的對象”相互交涉對待而成世界。所以佛經里常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那么“名色”是什么呢?名色就是“五蘊”。  
  在佛法上說,宇宙萬有,皆由“五蘊”因緣和合而來。五蘊者,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色蘊謂之“色”,受想行識四蘊謂之“名”,所以五蘊又稱名色。  
  何謂色蘊呢?《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中說:“問,色蘊何相?答,變現相是色相。此有二種,一、觸對變壞。二、方所示現……”以上這些話都頗難了解,若用現代語言來說,色,是約有體積而占有空間,且會變壞的東西,這與現代科學家所稱的物質相似。然非完全相同,物質二字尚不能代表色蘊的全部意義。
  色蘊中所稱四大種者,是指地水火風四物,亦是指堅濕暖動四種性。色蘊是由這四種性構造出來的形形色色的事物。這其中又分兩種性質;一是有形可指的叫做“觸對變壞”。如自然界之山川草本,人之耳目口鼻,人工制造之桌椅器物等皆是。這些東西,手可觸知其存在,眼可視見其形體,但因人力或其他因素,可使之變形或破壞的,這叫做觸對變壞。一是有象可尋的叫做“方所示現”,如方圓長短,紅黃黑白,甜酸苦辣等,及其他許多抽象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將各種印象所加的名稱,就叫方所示現。  
  其次說受,想,行三蘊。
  受蘊:為領納義,即領略境界而受納于心的,是有情——宇宙間有情識的眾生的情緒作用。如領納而適合自己身心的,即引起樂受,不合的即引起苦受,此約相當于心理學上所指的感情。  
  想蘊:是取象義,即認識境界時,攝取境象而現為心相,而構成概念,此約相當于心理學上所稱的意象。
  行蘊:行是造作的意思,即對境而引生內心,經心思的審慮與決斷,而發出行動語言的行為,這相當于心理學上所稱的意志。
  最后說到識蘊,識是分別的意思,如眼之分別認識紅藍白黑,耳之分別認識好惡聲音,鼻之分別香臭,舌之分別苦辣,身之分別冷暖等是,這約相當于心理學上所稱認識。
  以上五蘊,是構成宇宙萬有——人及一切有情識的眾生,和眾生賴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的根本。在佛法上宇宙和眾生,統名之曰世間。人及一切有情識的眾生稱為有情世間,眾生賴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稱為器世間。  
  五蘊又稱名色,色蘊與他四蘊對峙,其類系如下:  
  色======================================物  
  受—┐  
  想—│
  行—│========非色============名============心
  識—┘  
  五蘊既為構成宇宙萬有的根本,則“主觀的能認識的識體”,與“客觀的所認識的對象”,當然也在五蘊之中,識蘊就是“主觀的能認識的識體”,其他四蘊則為“客觀的所認識的對象”。其類系如下:  
  識===========主觀的能認識的識體============我  
  色—┐
  受—│
想—│========客觀的所認識的對象==========我所 
行—┘  
  受想行三蘊,原屬精神的活動,何以也列入“客觀的所認識的對象”中呢?這在《大乘阿毗達磨雜論》中有一段解釋說:
  “問,何因蘊唯有五。答。為顯五種我事故。謂為顯身具我事(色)受用我事(受)言說我事(想)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行)彼所依止我自體事(識)。于此五中。前四是我所事。第五即我相事。……所以者何,世間有情多于識蘊計執為我,余蘊計執我所。”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般人以為眼耳鼻舌是我的,色聲香味是我接觸的,我感覺故“受”是我所有,我記憶故“想”是我所有,我行為故“行”是我所有。這四種物理即心理現象都是由“我”觀察他認識他,所以都是“我所”。而能觀察能認識的“我”是什么呢?只是心里活動統一狀態的識。所以我們說識是主觀的我,色受想行是客觀的對象。由主觀的我與客觀的對象相互交涉對待而成世界,就是佛教中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識與名色——主觀與客觀條件,并不是兩件東西,識是名色中的識,名色是識中的名色。主觀即構成客觀之一條件,客觀亦即構成主觀之一條件。離主觀則客觀不能存在,離客觀則主觀不能存在。所以佛經上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識與名色關系,在《雜阿含經》中有一段說明:“佛說:譬如有兩根束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復如此。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拿去那根,這根也豎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正復如此。”
  識與名色——主觀與客觀的條件,何以構成宇宙萬有?我們且看下一節的“萬法因緣生。”
  三、萬法因緣生
  釋迦世尊住世之時,曾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說法。這時有兩個修習外道的沙門,名叫舍利弗和目犍連,二人智慧超群,名望素著。一天,舍利弗途遇世尊弟子馬勝比丘。他見馬勝比丘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中頗為敬羨,便問馬勝比丘說:
  “請問令師是誰,他平常說些什么教法呢?”
  馬勝比丘說:“我師釋迦世尊,他的智慧神通,無人可比。我年紀幼稚,受學日淺,尚領會不了我師的妙法”。
  舍利弗一再要求說:“請慈悲方便,略說一點概要。”
  馬勝比丘說偈道:“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聽了,大有感悟,遂和目犍連一同皈依世尊。
  何以舍利弗聽了“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二語,就舍已所學而皈依世尊呢?實因為這兩句話是宇宙的真理,舍利弗在佛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聽聞之下,立即開悟,而皈依世尊。
  在佛法上說,宇宙萬有的生成與還滅,皆由于因緣二字。因與緣,佛法上不會有嚴格的界說。但從相對的差別言,因約指特性說,緣約指力用說。因指一件事物生滅的主要條件,緣則為輔助條件。因緣二字,若用現代語言來說,約相當于條件或關系兩個名詞。那就是說,宇宙間每一事物的生滅,必須具備某些條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須與其他事物有著互相的關系。所以凡使一件事物生滅,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條件或關系,就稱為此事物的因緣。  
  四阿含經中對因緣二字常作如下的解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意思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沒有絕對存在,都是以相對的依存關系而存在。這種依存關系有同時的異時的兩種,異時的依存關系,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是因而彼是果。同時的依存關系,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是主而彼是從。前者是指縱的時間,后者是指橫的空間。因此,所謂宇宙,在時間上說,是因果相續,因前復有因,因因無始;果后復有果,果果無終。在空間上說,是主從相聯,主旁復有主;沒有絕對的中心,從旁復有從,沒有絕對的邊際。以這種繼續不斷的因果,和重重牽引的主從關系,而構織成這個互相依存,繁雜萬端的世界。  
  但不論是異時的因果關系,或同時的主從關系,其根本條件,皆不出前節所述的五蘊。由五蘊因緣和合,而構成山河大地和有情眾生的器世間與有情世間。但是,五蘊世間,森羅萬象,生滅變異,剎那不住;在這萬法生滅變異的過程中,究竟有沒有一個規律或法則呢?有的,這法則,就是佛法上的“萬有因果律”。
  四、萬有因果律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所創造,萬物的變異,也不是上帝支配。唯有假托眾緣(即是具備了該物生成或變異的各項條件)和合而生。這種由無至有的生起,就因邊說,叫做緣起;就果上說,叫做緣生。所以佛法上把宇宙存在的事事物物,叫做因緣所生法;而把事事物物的生起,叫做萬法因緣生。
  宇宙萬有,既藉眾緣所生,自不免變化敗壞。所以自有情世間至器世間,自精神現象到物質現象,都是在運動流轉,生滅變化,剎那不停。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器世間的生住異滅,都是表示萬法流轉,生滅無常。但這種流轉生滅之間,是否有一規律可循呢?有,佛法上說有一項支配這宇宙萬象生滅變異的基本法則,就是萬有因果律。  
  所謂因果律,就是研究事物原因結果的法則。現代科學上亦有因果律,惟科學上的因果律,只適用于物理的變化。而佛法上的因果律,卻適用于心的變化,物的變化,及心物混合的變化。佛法上將此法則加以更詳細嚴密的分析,根據此法則創立了三世的人生觀;更將業報輪回等問題聯系起來,創立了因果善惡通于三世的理論思想。  
  因果,具足應說“因緣果報”。因是原因,緣是助緣,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對造因者說是報。世出世間,由眾生以至成佛,由根身以至器界,一切生滅變異,莫不受此法則支配。
  任何事物,決不能無因而生,且有因無緣,亦不能生。例如一粒種子——因,若不經播種者把它埋入土中,再加上陽光雨露的助緣。則不會發芽生長,而因緣和合,形成果報。不但事物的生成是如此,即事物的變異與壞滅亦莫不如此。
  佛法為說明萬法因果關系,曾立有六因、四緣、五果之說。六因的名稱是能作因,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五果的名稱是增上果、同時果、等流果、異熟果、離系果。因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詳述。現僅將四緣略作介紹。
  四緣是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親因緣者,就是主因。在心法(精神)上說,凡人之身口意的行為意念,皆名之曰業。業為心法上遷流變化之因。在色法(物質)上說,如土石為山岳的主因,種子為草本的主因等是。
  等無間緣者,只適用于心法,譬如我人一顆妄心,念念不停,剎那生滅。前念滅時,后念已起,這種生滅相續無間的作用,叫做等無間緣。
  所緣緣者,系指分別的心與所分別的相相對峙時,前者以后者為所緣,此所緣的相,即為生心的助緣。
  增上緣者,乃指一切心法或色法。起順違等作用,影響于因之成長者。在色法上講,只要有親因及增上二緣便能生果。但在心法及心色混合法中,則須四緣具備,方能生果。
  由上所述,可知因果律上的三個原則。一是果由因生。無因不能生果,有因有緣則必然生果。二是事待理成。萬法生滅,固有因果,但因果中尚有普遍的理性。某因必生某果,原為必然理則,例如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壞,都是必然的理則。三是有依空立。任何存在的事物或理則,都必依否定實在性的本性而成立。也就是說,凡是存在的,最初都是不存在的。凡是“有”,必須依空而立。
  因果律上尚有幾點值得注意的,一是因果律中無第一因,亦無最后果。因前復有因,推之無始;果后復有果,引之無終。譬如父為子之因,父復有父,父父無始;子為父之果。子復有子,子子無終。二是因果律中的因與果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譬如棉紗是棉布的因,卻是棉花的果。棉布是棉紗的果,卻是衣服的因。由甲因產生了乙果,當然乙為甲之果,若由乙因又產生了丙果,則乙又為丙之因。三是因果通于三世。三世并不是指一個人的前生今生來生,而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因不自滅,不論時間久暫,遇緣則起現行。四是因果本質為一。能生之因,必為所生之果;所生之果,必為能生之因。自色法上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豆種長不出瓜秧,瓜秧亦長不出豆苗。自心法上說,自作因,自受果,善因不生惡果,惡果不由善因,絲毫不能假借。
  佛經上有一偈說明因果上的幾點原則:“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偈說明了:一、業因不滅。二、不認時間久暫,遇緣則起現行。三、自作業,自受果。
  在宇宙萬有之中,物與物的因果較易明瞭。例如金屬熱脹冷縮,冷熱是因,縮脹是果。物與心的因果部份尚易了解。如物質環境使人有苦樂的感受。飽暖則身心舒適,饑寒則生理痛苦。而心與物的因果較不易證知。然以心為因而影響物質的。亦不乏成例。如李廣射虎,箭入沒羽,近視之知其為石,再射則不入。這就是精神影響物質的例子。而最難了解者,卻是心法上的因果。蓋起心動念,皆為業因種子,此業種分善惡二面,皆印入八識田中。以業種的善惡,支配六道輪回中的升沉。此因果雖不易使世人了解,然果由因生,事待理成,自因自果,絲毫不爽。我國民間俗諺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語雖通俗,卻含有至理也。  
  五、心物不二的緣生觀
  我們由五蘊世間說到萬法因緣生,由萬法因緣生說到萬有因果律。歸根結底的說起來,佛教的世界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佛教的世界觀,在本質上既非唯心論,亦非唯物論,而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心物不二,一體圓融的五蘊世間;所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為名色中的識;名色為識中的名色。  
  在生成上說,既非機械論,亦非目的論,而是因果相續,主從相關,重重牽引,互相依存;自果上言是“因緣所生法”,自因上言是“萬法因緣生”的因緣和合而有的世界觀。
  在宇宙萬有運行法則上說,既無上帝主宰,亦無天神支配。而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業因不滅,自業自受的萬有因果律。
  最后歸納起來,佛教的世界觀,可名之為心物不二,一體圓融,從認識論出發的緣生觀。
  六、三千大千世界
  在佛法上,把世界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兩種。有情世間,名為正報,是由業因所感得的正果。有情——指有情識的眾生的肉體和精神而言。器世間,又名依報,為有情所依。是指山河大地,衣服飲食的總稱而言。
  有情世間有六道眾生,六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六道眾生生存于欲、色、無色三界之中。
  所謂欲界,是此界眾生有睡眠、飲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則無此三欲,惟有殊勝的身形。無色界不獨無三欲,且無任何身形,只有精神的存在。
  佛教上說,三界以須彌山為中心,總名為一須彌界。這樣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小世界并非一個,而是遍存虛空。集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名為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因為其中重疊了三個千數,所以稱三千大千世界,但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一個,而是無量無數并存于宇宙空間。所以佛經中常說“十方微塵世界”,“十方恒沙世界”。由于近世天文學的發達,證明太空中星球多至不可勝計,由此可知佛教所說,并非是揣測之詞了。
  世界,在空間上說,虛空無盡,世界無盡;在時間說,溯之無始,追之無終。但在因果法則上說,一是因前復有因,果后復有果,因果無始終,時間亦無始終。但另一方面說,有生即有滅,有成即有壞;因此,世界也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但成住壞空是循環連續的,所以在時間上依然是無始無終。
  成劫是世界組成的時期,住劫是有情眾生安住的時期,壞劫是漸趨破壞的時期,空劫是完全崩潰的時期。崩潰之后,再入成劫,周而復始,延續無窮。
  劫是梵語,華譯為長時。上述世界成住壞空一周是一大劫,大劫分為成住壞空四中劫,每一中劫含有二十小劫,一小劫的時間,是人壽由最高數——八萬四千歲——減至最低數——十歲,再由最低數增至最高數,增減之量是每百年一歲,這樣一增一減所需的時間,即為一小劫。
  這無邊無際的空間,無始無終的時間,無量無數的眾生,悉依因果法則而生而有,而變而滅,這就是佛經上所稱的世界。
 

上一頁: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版權所有:海安縣廣福禪寺
地址:海安縣城鳳山北路19號 電話:0513-88833219 hagfcs@126.com  

蘇公網安備 32062102000182號 ?蘇ICP備12076625號-1 技術支持:海安網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