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 福 禪 寺 有 故 事
蔣 璉
福 地
海安廣福禪寺古稱廣福教寺,據《海陵叢刻》及《海安縣志》記載,該寺始建于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相傳為鄂國公尉遲恭之子尉遲寶林將軍鎮守海防期間興建。宋景定年間(1260-1264年)擴建,清康熙年間浙江提督學政里人陸舜重修,為泰州東鄉名聞遐邇的叢林古剎。有清咸豐年間廣福教寺線描圖存世(見《海安縣志》929頁)。名剎出高僧。妙一、廣衍、戒心諸大師都曾先后在該寺擔任住持。民國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廣福教寺兩次毀于戰火,僅存大雄寶殿及屋宇數間。建國后廣福教寺原址辟為海安縣中學,大雄寶殿成為學校圖書館,俗稱“大殿子”。1982年,建筑面積251.6平方米的大雄寶殿被列為海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恢復重建廣福教寺的議案提上了海安縣委、縣政府的議事日程。
廣泛聽取了宗教界人士的建議,廣福教寺更名廣福禪寺,易地重建。易地易到那里,重建建多大規模?縣佛教協會負責人王天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居士,對家鄉海安的歷史和現狀爛熟于胸。王天祥早就相中了一處風水寶地,那便是海安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鳳山。“鳳山早霞”曾經是海安人津津樂道的“三塘十景”之一,鳳山書院也曾經是讀書人的一處圣地。清代竺堂法師吟詠《鳳臺新綠》:“當年曾記鳳凰來,今日無端踏翠回。禁足幾回方舉步,不知新綠滿高臺。”時過景遷,鳳山書院早已毀于戰火,鳳山也在“方整化”的潮流中蕩然無存。鳳山不存在了,鳳山的精氣神韻還在,鳳山依然是海安人心中的圣地。縣里組織了方方面面的人去鳳山實地考察,但見其地南鄰通揚運河,與縣城主城區相望,東接通衢大道鳳山路,西邊是愛國老人韓國鈞的陵墓,北邊目力可及處則是規劃中的縣城北二環。眾人都說,奇了怪了,這一二十年來,左也辦廠,右也辦廠,偏偏就沒有人在鳳山附近辦廠,該不會是老天爺冥冥之中早有安排,給廣福禪寺預留了重建的福地?
1993年,廣福禪寺恢復籌建委員會禮聘蔭遠大師擔任委員會主任(附蔭遠大師像)。
蔭遠大師是海安人,1939年出家,1949年于上海龍華寺受具足戒,1991年任香港西方寺監院,兼任香港菩提學會董事。蔭遠大師心系鄉梓,思念著為家鄉人民祈福造福,不顧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奔走于內地、香港和新加坡,為廣福禪寺的建設籌集款項,先后舉行大型法會3次,為廣福禪寺造勢。
史料記載,昔日的廣福教寺占地18畝,殿樓僧舍300余間。今日欣逢盛世,盛世修廟,焉能貽笑大方?廣福禪寺恢復重建委員會經過反復論證,拿出了一個20余畝土地的規劃方案。縣規劃部門多次組織專家討論,縣委、縣政府常務會議作出決議,重建廣福禪寺要“一次設計,分步施工”,計劃用五到七年時間基本建成,同時預留土地,給未來的寺廟以一定的發展空間。
也許要特別提一提大雄寶殿的搬遷。
歷經300多年風雨洗禮的大雄寶殿,本就有著許多傳奇的故事。抗日戰爭期間,陳毅曾經率領東進的新四軍在此駐蹕,就近與兩任民國江蘇省長的愛國老人韓紫石商談蘇北聯合抗日大計。此后廣福教寺其余建設均毀于戰火動亂,唯有大雄寶殿碩果僅存,成了海安中學的圖書館。恢復籌建委員會請專家做了鑒定,大雄寶殿一應木結構保存基本完好,可以異地遷移。異地遷移工作量很大,還特別需要細心。施工人員將所有構件一一編號,懷著一腔虔誠,完成了大雄寶殿的異地遷移。如今進入大殿,你似乎還能聞到有300多年高齡的楠木大柱散發的縷縷清香呢。
福 物
2003年10月30日,蔭遠大師升座海安廣福禪寺方丈。
此時,蔭遠大師已出任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兼秘書長。
蔭遠大師升座廣福禪寺方丈與廣福禪寺恢復開放十年慶典同日隆重舉行。
香火氤氳,梵音繞梁。
十年建設,十年開放,廣福禪寺雄居海安鳳山寶地。
廣福禪寺占地三十余畝,建成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彌陀殿、藏經樓、廂房、齋堂、上客堂、回廊、水榭、放生池,建筑面積達4000余平方米。廣福禪寺寺額古拙內斂,金碧輝煌,系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整座寺院氣勢恢弘,莊嚴肅穆,花木扶疏,曲徑通幽。
也許,廣福禪寺的硬件建設還算不得海內一流,然而,廣福禪寺的理念和管理經驗卻早已名播大江南北。恢復開放十年來,廣福禪寺發揚佛教“普渡眾生,利樂有情”的傳統,不斷加強道風建設,加強寺廟管理,努力提升自身形象和知名度。先后接待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客人近千人次,每年接待香客人次達20余萬。2003年,江蘇省宗教局開展創建省模范宗教活動場所評選活動,海安廣福禪寺以“齊心合力抓創建,成效顯著樹形像”為題介紹經驗,光榮躋身江蘇全省24家“模范宗教活動場所”行列。2008年,再次被評為全省“模范宗教活動場所”。2009年3 月,南通市創建文明宗教活動場所推進會在海安召開,廣福禪寺為會議提供了觀摩現場,參觀者皆贊嘆不已。
需要說一說海安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海安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成立于2000年2月,其前身是海安縣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科,為縣委統戰部的內設機構。1992年12月王美如擔任科長,局成立之后便一直擔任局長。縣里的民族宗教事務局遠沒有經濟管理部門時髦,民族宗教事務局是“冷板凳”。板凳坐得十年冷,達摩于嵩山面壁九年而成高僧大德。海安縣民宗局十年磨一劍,扶持廣福禪寺修煉終成正果。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多年來,廣福寺僧眾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及考核措施。在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法規、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了《共住規約》及學習、佛事、請銷假、飲食衛生、財務管理、固定資產管理、重大活動請示報告、重大事項集體研究民主決策、安全管理、考勤考績等15個方面200余條規章制度。寺廟管理小組堅持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寺務工作堅持做到每日工作有提示,每周工作有講評,每月工作有考核,重大事項堅持集體討論研究。
一處寺廟,什么是重大事項?寺廟的建設是重大事項,重要的人事安排,還有就是重大的佛事活動。
在海安,廣福禪寺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菩薩香期,是善男信女的重大宗教活動。尤其二月十九,寺廟內外,那真是人山人海啊。
農歷二月十九,凌晨,天還未明,小商小販已經將鳳山路兩旁占得嚴嚴實實。此時,廣福禪寺燈火通明,梵音繚繞,趕來廟里燒頭香的人們摩肩接踵,一片虔誠。今年二月十九是個周六,廟里著人專門做了統計,一天之內,來廣福禪寺燒香許愿的竟達3萬人之多!如果再加上外面從事商業活動的上萬人,該是怎樣一個盛況!都說如今是廣告時代,是傳媒的天下,形形式式的廣告可謂鋪天蓋地,無處不在。可是,廣福禪寺沒有做過一次廣告,硬是賺足了人氣!
人氣也是一柄雙刃劍。過去說,人多好辦事;現在說,人多易出事。廣福禪寺的觀音菩薩香期年年平安無事。決竅在那里?決竅就在于一個管理。縣民宗局牽頭,方方面面參與,配合廣福禪寺事先拿出預案,一切都從細考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防患于未然。香期當日,民宗局全員上陣,兩位副局長,許明全和左愛華,都是部隊的團職轉業干部,兩位科長,王仕祥和唐仁禮,也都是有著多年群眾工作經驗的公務員。佛事自有廟里的高僧操持,頌經禮佛循規蹈矩,一絲不茍。后勤早有安排,廟里的素齋是流水席,豆腐百頁,蘿卜青菜,廣福禪寺的素齋味道就是不同。更別提廣福禪寺的饅頭了,那是香客心目中的福物呢。今年的二月十九,廣福禪寺做了60包面粉的饅頭,每包面粉50斤。四鄉八鎮的善男信女,有本縣的,也有外市外縣的,燒了香,攜著他們心中的福物心滿意足而歸。
有商家說,廣福禪寺沒有經濟頭腦,要得發,眾人頭上括,單單一個二月十九就能賺得盆滿缽溢。廣福禪寺的僧眾不這樣看。他們說,錢是身外之物,寺廟圖的是名聲,是人心。
福 報
廣福禪寺的原址上辦著一所省內赫赫有名的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多年來,省海中的教學質量為世人矚目,其高考高分段一直高居全省前列,每年都有一批學生走進清華北大的校門。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第一春,省海中的一個學生獲得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金牌,是為江蘇首枚金牌,一時傳為佳話。
海安常有人說,海安中學是占了廣福禪寺的福氣,廣福禪寺是占了海安中學的靈氣。
有著300年歷史的廣福禪寺大雄寶殿,給海安中學借去做了40年的圖書館;做了海安中學40年圖書館的“大殿子”,還給廣福禪寺作大雄寶殿,主要木構件毫發未損。香客游人跨進廣福禪寺大雄寶殿,置身于高大合抱的楠木柱前,舉首瞻仰我佛,能不心潮涌動、感慨系之?
很多傳聞應運而生,化成了神話和傳說,還有迷信。
經常有人來廣福禪寺燒香拜佛求智慧。有人提了塑料桶來廟里提水回去給孩子洗臉刷牙,說是廟里的水可以明目提神。有人甚至穿了子女的校服來燒香,回去再讓子女把校服穿上身,說是可以避邪驅魔,菩薩保佑。是導還是堵?人家這是有病,你能拒人于千里之外嗎?俗話說得好,心病還要心藥治。國人頭疼腦熱知道往醫院跑,有了心理疾病不知道去找心理醫生,當然我們也沒有那么多的心理醫生,我們也缺少正常的疏導渠道。
幾乎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廣福禪寺發揮了很好的宗教對人心的籍慰功能。道一聲問候,讓一張板凳,遞一杯清茶自能讓人心靜神定。還有《普門經》,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佛教博大精深,誰能斷言就治不了心病的呢?
引導正信正行,服務和諧建設,是廣福禪寺寺廟文化的精髓。
每月初一、十五,廣福禪寺舉行居士共修念佛活動。數百名居士齊聚念佛堂,同念彌陀經。他們在居士和香客中間發起成立慈愛功德會,每月10元的功德金,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造福社會。這些年來,每年都要資助四五十名少數民族貧困學生,以及遭受特殊災難的信教群眾。慈愛功德會的人員名單和功德金張榜公布,就公布在寺廟的山墻上。筆者在廣福禪寺采訪,親見香客在榜前佇足,找尋親戚朋友的名字。人來人往都看得見,誰出了燈油錢都不會坐在黑地下,這不就形成了所謂的良性循環么?相信慈愛功德會的影響定會漸行漸遠,隊伍越來越大。
在藏經樓,筆者看到了寺里珍藏的松年法師的巨幅書法作品“佛”。松年法師1911年生于海陵望族,16歲在海安廣福教寺剃度出家,1960年由馬來西亞轉赴新加坡,1980年前后接住菩提閣道場。松年法師是華人世界公認的書法大師,在新加坡享有極高的地位。大師生前十分關心廣福禪寺的建設。廣福禪寺香火鼎盛,是否也濡染了松年大師的蓬勃才氣?
筆者去過太多的名山古剎,在廣福禪寺采訪,還是感受到了心靈的悸動。達霖法師的智慧,觀如法師的灑脫,給筆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瞻仰蔭遠大師靈塔,筆者想起了很多:信仰的危機與重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和諧社會及其建設……
靈塔上鑲嵌著大師的照片,蔭遠大師的笑容意味深長。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南通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廣福寺大殿的柱子
海安政協 張力生
步入廣福寺,一座古樸而又精巧七層萬年寶鼎屹立在大雄寶殿前面。大雄寶殿為廣福寺的主殿,大雄,梵語摩訶毗羅的意譯,即像大力士一樣,一切無畏。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式,高大敞亮、金碧輝煌、雄偉壯觀,寺廟的主要佛事活動一般都在這里舉行。
沿8級臺階而上即是飛檐翹角、雙層大屋頂的大雄寶殿,殿房呈正方形,占地250平方米。殿額出自已故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佛教協會會長、鎮江焦山寺方丈茗山大師之手。大雄寶殿門前是縣佛教協會會長王天祥手書的一對抱柱“優缽花開香滿三千世界,菩提樹長蔭遮百萬人家”。大殿中有粗壯的圓木柱12根,其中6根為珍貴的楠木,柱底均用白石鼓支墊。殿內中央供奉華嚴三圣,中間毗盧遮那佛,東邊文殊菩薩,西邊普賢菩薩。
大殿抱柱書聯“華藏莊嚴不生不滅等虛空而無外,昆盧性海無去無來遍法界以為家”,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上海龍華寺方丈明暘大師題寫。華嚴三圣兩側塑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華嚴三圣背面垂直塑有“海島觀音”群像,當中觀音菩薩手持凈瓶楊柳,立于鰲魚頭上,云氣撥浪,騰空而起,氤氳繚繞,九曲盤旋。上百尊惟妙惟肖的仙佛塑像,分列于海島各處,裱金貼翠,光彩照人。
關于廣福寺大殿的柱子,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據老人們說:“當初砌這間大殿,由當地一位出名的老木匠王頭兒掌作。照圖樣,這八角形的大殿中間要有四根粗大的柱子支撐,柱料是特地從遠處山上采運回來的大楠木,工地上幾名木匠師傅因為搶工期連連熬夜,早已累得頭昏眼花,在斷鋸木料的關口子上,一個大意,竟把每根柱子都鋸短了一尺長,這怎得了哩!這天,王頭兒走來復量木料的尺寸,發覺柱子被鋸短了,一下子嚇得臉色發白。這位好心腸的老匠人也心急如火燒,可又舍不得去責怪那些可憐巴巴的窮兄弟哥兒們,他默不作聲地抽著旱煙,對著木頭嘆氣,出神發愣地想著補救的法子……中午時分,幾個小徒弟給他送來了熱氣騰騰的饅頭,他顧不上望一眼,還是在出神地想啊,想……正當這節骨眼上,干活計的手藝人里,有一位年紀很老的啞木匠跑了過來。他瞟瞟桌上那幾個饅頭,隨手拿起一根竹筷子,朝那饅頭上一插,又朝王頭兒笑笑,然后就扭身走開了。王頭兒看到饅頭上筆直地豎著筷子,心里頓時明白了。他找來幾個石匠,吩咐他們連夜用大白石鑿四個鼓兒形的石墩子,各高一尺。時間不等人,很快到了上梁立柱的那天,王頭兒跑前跑后照應,他叫石匠把鑿好的四個石鼓兒抬來,穩穩當當地墊在那四根柱子下面,豎了柱,上了梁,工匠們望著墊起的又牢固、又好看的大圓柱,不由得歡呼起來,后來么,這大殿也就如期地竣了工。不信你看,那楠木大柱的下面,確實墊著用白石鑿成的石鼓兒。
與你為鄰
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 夏俊山
人們選擇住所,大多喜歡熱鬧繁華之處,這些所謂黃金地段,房價往往貴得驚人。我從鄉下進城,一來財力有限,二來生性好靜,于是選擇了與你——遠離鬧市的廣福禪寺——為鄰。住在你的東側,向南過了鳳山橋就是繁華鬧市,向北則是鄉村,居民幾乎都是農民。自建的瓦房和小樓,簡陋的村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你爭我奪,沒有浮華之風,都市風流好像與這兒無緣,一片鬧中難得的寧靜。
每天上班,都從你的旁邊經過。偶有閑暇,步人佛殿大院,遙瞻大佛莊嚴法相,頓覺物我俱忘,心底只有清靜之氣徐徐上升,而人生的一切虛妄浮躁,諸多煩惱,竟顯得多么卑微無謂,淺薄渺小。朋友笑我:宣稱只信科學,如今卻與寺廟為鄰,與迷信者為伍。跟好人,學好人,跟著老虎會咬人,跟著鬼婆會跳神。小心有一天,你也成為和尚。
我不禁苦笑,因為在我心中,寺廟是寺廟,佛教信徒是佛教信徒,與佛并不能等同。要說居所,我只是與佛為鄰罷了。
人生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在這個人心日漸浮躁的社會,謀官者一心謀劃升遷之道,謀財者總想一夜之間驟富。那些既升不了官發不了財的人,看見別人升官發財,則常常患上紅眼病,心生妒火,牙根發癢。還有,在利欲驅使下,有人會做戲給你看,為了朋友之情,他裝扮得可以兩肋插刀;一旦無利可圖,則恩斷義絕,甚至反目相向,最知己的人說不定對你下手最狠。雖然,鍋碗瓢盆的交響樂每天都在演奏,演奏著親情,演奏著溫馨,但妻子反目,子女不顧,今天是戀人,明天是仇敵的戲劇也一直在上演。雞蟲相竟,螻蟻角觸——人生是如此如火如荼,如履薄冰。與佛為鄰,瞻望佛祖法相,想一想《維摩經》所言:“欲凈其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國土凈”,想一想夢窗禪師的偈子:“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干;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自己的靈魂也許會得到凈化。
《紅樓夢》里面有一句《嘲頑石偈》云:“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新就臭皮囊”。意思是說,一個人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而俯就、追逐一些污穢的東西,這樣一來,就會導致了本真生命的淪喪,就會背離了自己原本的精神家園,而“反認他鄉作故鄉”。到頭來,人生很可能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成為一個鬧劇。如今,與佛為鄰,瞻望佛祖瞑目而坐,一臉慈祥,靜對眾生,頓覺自己是多么卑微,做人雞腸小肚又是多么可笑,而此時,天地也仿佛開闊起來。
生活在茫茫人海、滾滾紅塵之中,我既慕儒家入世之功成與名就,又羨道家出世之超凡與脫俗;我既希望體驗人生之精彩,又神往心靈的清凈與光明。本著一顆善心、真心、去待人,去接物,希望能求得人生真諦,瀟瀟灑灑活一回,只是,我做不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做不到佛門子弟的四大皆空,看破紅塵。我不信佛,也不信什么前生來世,天堂地獄。我信的是佛理精深,亦有可取之處。王維、蘇東坡、吳承恩……許多大家都從佛學中汲取過營養,成就了自己的輝煌。記得上大學時,老師就曾對我說過,對佛學一無所知,你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國的古代文學。如今,與你為鄰,瞻望佛祖,悠揚悅耳的佛樂飄然而來,我既感到心頭的浮躁虛妄之火在慢慢熄滅,又深感自己學識之淺陋,知識海洋之浩瀚無邊。
名人贊詠廣福寺
廣福寺曾是泰州東鄉著名的古剎叢林,歷史上諸多文人墨客至此留下不少印跡,如:
廣福寺
清 陸進
蘭若停輿得地偏,春風一榻意悠然。
半林雨霽占乾鵲,二月天晴徧紙鳶。
舊日云門曾過飯,當時雪嶺欲逃禪。
即令花雨傷寥寂,但聽鐘聲薄暮傳。
(選自《海陵考古錄》,作者:陸進,字宿凡,號漱石,海安人,曾僑寓如皋,廣交文士,所作詩詞流播藝林。)
海安城雜詠 之 鳳山
清 徐信
山上森碧梧,山下郁蒼竹。
天寒丹鳳遙,殘陽下空谷。
(選自《三塘雜詠》)
鳳山
清 江標
古廟孤山上,寂寥一徑通。
殿靈唐碣在,雀噪宋祠空。
玉砌馀青草,金風冷碧桐。
夕陽方暗處,遠火數漁翁。
(選自《海陵叢刻》,作者系古桐城詩人。)
鳳山春眺
清 陸詔熊
躡屩尋春思渺然,一峰孤涌海西邊。
澗溪環抱疑無路,巖壑空明別有天。
寂寞高樓聞梵唄,崔嵬華表傍前川。
還逢牧豎求遺事,惆悵當年羽化仙。
(選自《海陵叢刻》,作者:陸詔熊,字金門,號謙齋,海安人,乾隆戊午副榜,壬子經魁。)